找到相关内容1880篇,用时4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慧远的诗风与对诗歌创作的认识

    故令入斯定者, 昧然忘, 即以成鉴。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。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, 则悟灵相湛一, 清明自然; 察夫玄音叩心听, 则尘累每消, 滞情融朗。非天下之至妙, 孰能与此哉? ”此乃描写...山水诗先导之作, 如诗中: “崇岩吐清气, 幽岫栖神迹。希声奏群籁, 响出山溜滴。有客独冥游, 径然忘适。挥手抚云门, 灵关安足辟。流心叩玄扃, 感至理弗隔。孰是腾九霄, 不奋冲天翮。妙同趣自均,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93978971.html
  • 东方禅修与西方科学相结合

    。在此一比喻中,石子是,水流代表意识,而涟漪则象征心。所谓的三科,即缘境(外尘)接触六根门而生起心识。然而,在禅修中,最好不要去管什么是心识、心。禅修者若持续努力,假以时日,他将直接体验这些... 东西两种观点的完美结合,主要集中在专注和观察两种价值上。专注(作意于的定禅)和观察(以正念为主的观禅)是佛法两种主要修行方法,也是成就禅修的基础。今日,禅修界和科学界结合为一,我们最高兴的是,...

    张贵人

    |禅宗|科学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5/09131579542.html
  • 部派佛教对知识论的探讨

    是阿毗达磨整理出来的因缘论,以阐释现象界的生成坏灭的原因和条件关系,“”是原因或条件的意思。说一切有部考察能够形成某一心理现象,需条件可概括为四类,合称“四”:此即因缘(梵 hetu-pratyaya)、等无间(梵 samanantara-pratyaya)、 缘缘(梵 alambana-pratyaya)和增上缘(梵 adhipati-...

    陈雁姿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222755335.html
  • 以七觉支,成觉悟者 (2)

    了解,使他内心充满了满足与喜悦。   两腿骨折的痛楚渐渐缓和,强烈的喜成为他心中最显著的。他将念转向它,并默念喜、乐、悦。随着以这种方式默念,他的观成熟了并速度加快。突然间他有所突破──体验了四圣谛...平衡的精进。你不应过度热衷或懒散,如果把自己逼得太紧,就会错过而变得疲倦;如果太懒散,就无法有长足的进步。   过度热心的人就如急着想登顶的人,他们爬得非常快,但由于山势陡峭,必须经常停下来休息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5362650.html
  • 修定之加行

    除忘教授的过失。正修定时的过失即是忘失所之境,因此应该修正念,明记之境,内心专注不散,使心对境修习、观想,并且达到二者融合一体的状态。  (3)已住定时,以正知对治沉、掉之过失。修习正定,应具备...明净二种境界,然对缘境缺乏确定了解之力,而且心力低缓。沉没是昏沉的残余成分,属于善性或无记性。若论沉没与昏沉的区别,昏沉现起时,心虽未散乱,但明、净二种境界都没有;沉没出现,心能专住(净)于之境,...

    如吉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30139500.html
  • 宗喀巴破斥“无分别”说的实质

    故心于境能任运住, 若时生起身心轻安所有喜乐, 此三摩地即奢摩他。心有所, 自然就要对的对象有所分辩, 而且要使心于念念相续中安住于的对象, 还必须依凭两种方便法门, 即:“一、于根本令...失。若惟安住一缘境者, 是未了知修止之义, 不能增长广大善行。”所以用文中之语来讲, 就是在修“止”的时候, 要以“无边众善”依次作为心依附的对象, 所以“心住所”在点上指的是“一境性”, 但在...

    朱丽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4074553.html
  • 唯识学上的唯识义—济群法师开示

    宇宙人生的生成,显示诸法唯识。   同书《分别瑜伽品》又说:   我说识,唯识现,……此中无。有少法能见少法,然即此心如是生时,即有如是影像显现。   我们认识...?答日:山河大地、根身跟界主要由我人的业种感,业种子有共不共二种:由共相种成熟变似器世间相,不共相种成熟变似根身。又有情的器世间,是有情各自变现,以自变为自,譬如一室千灯,一一灯光皆遍照全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唯识|济群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1/101252248.html
  • 唯识学上的唯识义

    瑜伽品》又说:  我说识,唯识现,……此中无。有少法能见少法,然即此心如是生时,即有如是影像显现。  我们认识的一切,由于无始以来根深蒂固的错误习惯,往往以为离心而有,其实客观的独立存在境相是...、根身跟界主要由我人的业种感,业种子有共不共二种:由共相种成熟变似器世间相,不共相种成熟变似根身。又有情的器世间,是有情各自变现,以自变为自,譬如一室千灯,一一灯光皆遍照全室,光光相似,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82139903.html
  • 寻 伺

    cittabhiniropana),即把心安置在上。)  Tattha katamo vicaro? (什么叫做“伺(察)”?)  Yo caro vicaro anuvicaro upavicaro cittassa ...301.) 至于达到初禅,“寻伺”于目标((arammana)力量强大,“语行”就停止。听闻、法随念(dhammanussati),都需要“寻伺”,“寻”--注意(作意)于语言或法的内容,“伺”-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3350361.html
  • 覆清泉居士谈禅观修学

      覆清泉居士谈禅观修学   释性广   一、93年8月24日:慈心禅不宜以亡者为   清泉仁者惠鉴:   收信吉祥!   首先要致歉意,这封回信拖得太久了。接到来信时,正忙于编写下学年任教课程之讲义,接着又南下主持一次禅修,以致拖延至今,很抱歉!   据仁者提问之意旨[1],回答如下:   行者于修法之初,首要的是确立目标。仁者问及为何“慈心禅”不能以亡者为?此中,需注意...

    性广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65879662.html